留学让我看清了“混的好”根本不存在,以及幸福的意义


八十年代“出国潮”的时候,即使人在国外端盘子也算有出息,一大批才俊削尖了脑袋往外走,抢着去干最脏最累的活。三十年过去,更多的后辈重复着前人的老路,怀揣憧憬与不安来到异国他乡。



“北京人在纽约”电影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60.84万,数量同比增幅11.74%,为世界最大留学生源地国。其中自费留学有54.13万人,占出总人数的88.97%,九成的留学生都是花父母的钱出国。

 

现如今不少留学生发现自己花费数几百万人民币换来的文凭不再是金字招牌,回国后,只能找到一份泯然于众人的工作。眼看着留在国内工作的同学,已经积累了一两年的工作经验,开拓职场人脉,找到事业腾飞的起点;而留在国内读研的同学,读研期间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每天朝7晚8的实习,最终拿到了顶尖公司的offer。

 

那么出国留学推迟了自己进入社会历练的时间,花费一笔可以在很多二线城市添置一处房产的巨款,回国之后却只能找一份月薪五六千的工作,过的却还不如国内的同学好,出国留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对于功利留学党来说,判断值不值得的标准比较简单,就是薪水和前景。


“接受的教育程度与职业前景确实有直接关系。”

 

高学历不仅对应着更高的薪水,抵御失业的风险也更强。在新西兰,书绝对不白念。

 

“留学经历还是看自己,它只是个敲门砖。”

每一段教育经历从功利的角度看都可以带来直接回报。甚至证明依然可以对职业前景起到积极的提振作用。以移民为目的留学生,把学历提上去看来很靠谱。

 


出国最大的目的是换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

 

人是世界上最固执,但是也是世界上最容易改变的东西。改变的原动力在于发现了触动你的价值点,价值观,和一些能让你信服的幸福模式。 

 

首先有一点很关键,你现在感受到幸福,是建立在一种特定的价值观里的。比如,你觉得本科985,211,出国TOP RANKING 20,然后拿到好工作,30岁左右结婚,二线以上小三房,20-30万左右配车,贷款不超过10年,收入足够每年小任性三次以内(诸如出国旅游),有固定存款,职业有晋升空间...诸如此类。

 

这是中国社会现有的,也可以说最大众的所谓成功模式。所以你现在如果将这个成功模式套入出国就可以得到这些东西的框架里,我想说,你应该出来看看,因为这样的幸福观太狭隘,这样的人生是需要刷新的,所有一切你所付出的,都不会一定等于一个固定的答案,答案的多样性,也许只有上帝清楚有多少。 

 


那为什么要出国?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幸福

 

吃饱穿暖是最低级的幸福,是只要人努力工作,勤奋生活就可以得到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是你知道为什么幸福,并且在这个幸福的基础上,有更加完善的空间和余地。出国也并不代表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但是一定是个非常棒的方式,在不一样的价值观引导下,你很有可能找到触动你灵魂深处的那个幸福点,从此以往,你才会得到持久的满足和持续不断生活下去的激情。 

 

洗盘子,当志愿者,去过教堂,剧院,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交流,做朋友,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和社会三六九等,不同阶级文化,上到华尔街精英,下到清洁工人,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幸福观就会非常综合,非常可观,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站在不一样的地方,拥有不同的视野,这个时候,你到国外的意义,就会体现出来。 

 

为什么?因为你终于知道,“混得好”根本不存在,价值观都不一样,这就变成了伪命题。而真正混得好只剩下了一个概念,就是认真的生活,认真的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上尽可能的有所作为,并且能够维护住一个温暖的家庭。这就是混得好,这就是幸福。 

 

成功,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已。

不要违背了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