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又上热搜:值钱的从来不是一纸文凭,而是脑子


海归就业问题最近几度被推上热搜,

还全是扎心的话题:







现如今,摧毁一名海归有多简单?

只需——逼问三连

哟,回来啦!回国多久啦?

(杀伤力2颗半星)

怎么样,工作找好了没?

(杀伤力4颗星)

嗬,留学回来的,

工资不老少吧,年薪几百万呐?

(K.O!简直......1000000点暴击)






凭什么海归就不能低薪?为什么社会大众非要将海归留学生和国内普通生做对比?

说白了,就是一场学历“价格与价值”的拉锯战。出国留学费钱啊,大家很理所当然地下个“定论”:海归就得高薪。

但是,披上“海归”的外衣,拿着国外的“镀金”文凭,就意味着可以摇身变成半个人生赢家了吗?


01

海归光环逐渐淡化,

并不代表“留学无用”!

请先看一组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

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

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84.46%


“僧多粥少”的说法放在这里毫无违和感。。

留学人数和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让海归不再稀有,昔日的光环注定是要淡化的。这一点直接反映在海归的求职现状上。




但是,你能说留学无用吗?不能!

我们可以追求“光环”,但是绝不能将留学过分功利化,因为留学不能带给你全部,不能让你一步登天,不能消除你所有的焦虑。

但是,留学同样能赋予你国内教育环境下无法给予的收获,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一场前所未有的体验......

正如那句话所说,“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02

值钱的从来不是一纸文凭,

而是你的“脑子”!

这里不是鼓吹“读书无用”或者“学历无用”,学历很重要,它是一块敲门砖没错,但是它只能把你领进门,能不能实现自我提升还是要看“脑(neng)子(li)”。

有这样一个段子,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学历就像一张火车票,博士是软卧,研究生是软座,本科是硬座,专科的民办的是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

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但是没有学历的话,你连这辆火车都上不了!

这个比喻读起来很“糙”,但是却有让人觉得莫名地有道理。

求职过程中,一纸文凭也许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好处,所以有很多海归、研究生仍然找不到工作。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讲,无论你是中专、大专这种较低的学历,还是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毕业后会发现企业只想找一个会工作,有能力的人。

我身边也不乏一些学历一般,却能力突出的人,依然在自己工作中业绩突出。

有学历并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都学历高,不要让学历限制自己的能力,因为它不能代表你。




03

如何规避海归变“海待”的尴尬处境?

这里有三个小建议:

NO.1 保持与国内的信息交流

如果有回国工作的打算,就要不断关注各方校招的信息,多参加一些企业的海外宣讲,趁早了解国内的招聘情况。

如果是去国外读研,更要尽早规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争取做到专业对口,还要抓住大学四年在国内积累的人脉,及时沟通,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很多大学的毕业时间并不是国内所熟悉的六七月份,这样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官方网站,确定自己毕业时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申。

NO.2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海外留学生确实存在着不可否认的自身优势,当下很多互联网企业都需要海归的海外经验和对中外互联网的熟悉度。

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留学生在国外时要努力补齐自身短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公司实习,丰富自己的履历、提升自己在职场上的能力。




回国之后还要从国外的环境中脱离出来,重新快速适应国内的环境,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NO.3 调整心态放低姿态

正视国内的“就业难”、“留学生就业难”的就业情况,正视国内外工作环境、薪资差别产生的落差。

同时,对自身要有一个理性定位,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因为自己在国外待了几年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强,避免因“眼高手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导致对就业的排斥。要不断调整自己,尽快适应,朝着既定方向努力,调动潜能,发挥优势。

海归有海外学习背景,而本土人才熟悉国内行情,二者各有优势和劣势。企业招聘时都会考察其商业头脑、团队合作、创新胆魄和思维、学习、执行能力,以及人格的成熟度,这无关乎于求职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