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存万元入银行,五年后仅剩34块!


中国有句老话,

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

吃穿用度外,

大家手上闲钱越来越多。

 

 许多人不是行家,

 也琢磨起“投资理财”的门道——


 


然而,

当你开始配置辛苦攒下的“身家性命”

面对理财产品的形形色色,

金融分析师的滔滔不绝,

  你是否能洞悉其中风险?




01

忌全权托付!理财骗局专“杀熟” 


众位看官:

 不妨先想想自家已买的理财产品

 

有多少曾经过全面评估反复对比,

请专业人员参详决策?


有多少是经熟人介绍,

“听上去不错”“觉得还行”就买了?

 

因为自身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

 太轻信 “懂行的朋友”

不进行基本了解与判断便托付身家,

 是投资理财的第一大忌


 

华人胡先生就因此损失惨重。

 

多年前,胡先生入籍西班牙并在当地长久定居。由于国内仍有亲人健在,胡先生并未将全部财产悉数转移。

 

离得太远,又不是很懂,如何打理国内财产为好?

 

胡先生这样犹豫着,便想起了朋友叶某——对,叶某在农业银行工作,又是妻子的老朋友,找他准没错。

 

果然,刚一咨询,“热情”的叶某便应下了胡先生的请求,承诺一定帮忙,周全理财。而胡先生只需将资金全权委托,其它什么都不用操心。

 

2010年,胡先生将存有数万元资金的账户交付于叶,自信将收回远高于银行定期的利润。


谁曾想,五年后,当胡先生突然发现叶某失联,再度查询账户时,发现账面仅剩34.76元

 

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不告知胡先生的情况下,叶某拿胡先生的钱,去做了黄金现货、炒股票、期货等高风险理财。期间所有本金一亏再亏,最终消失殆尽。

 

截至2015年6月26日,胡先生的钱被折腾得仅剩34.76元。叶某自知事大选择出逃,终在2015年底,被警方抓获。

 

2016年11月,叶某因诈骗罪被判入狱十五年,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法院责令其退赔胡先生相应,但叶根本无力偿还。

 

胡先生越想越气。一来是被熟人所骗无比心塞,二来认为,不管怎么说,叶某也是农行员工,自己相信叶某,很大程度是出自对农行的信赖。


提示

 

教你三招认清“飞单”骗局:

 

第一,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看清楚合同方是否有银行参与、是否有银行印章,还要注意鉴别印章的真伪;

 

第二,要仔细辨别理财产品收益。现在银行理财收益一般在4%左右;

 

第三,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明确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等。

02

忌高息诱惑!赚钱不成反欠债

 

归侨高大爷此前儿女长居海外。因年事已高想落叶归根,几年前,高大爷与老伴回到故土。

 

高大爷儿女虽然忙碌,但十分孝顺。请了保姆不说,还给老两口购置了价值400多万人民币的房子,供二老颐养天年。

 

高大爷与老伴过得十分惬意。

 

有一天,邻居孙阿姨与高大爷聊天时,不经意谈起一款理财产品。说也是经人介绍,不担风险,利息还高。“人老了退休在家没啥贡献,赚个水电费也好。”

 

高大爷听了十分心动。经孙阿姨介绍,见到了业务员小王。

 

小王听闻高大爷手中没有过多现金,便称可以把房屋抵押,再将抵押款投入理财,等于什么都没投入,每月等着领高额利息就好了

 

“借款由我们理财公司还,房子您照住,什么都不影响。最适合您这样的情况,真正高回报,无风险”,小王说。

 

高大爷原本有点疑心,但孙阿姨说,她已拿到两个月的高息回报,每个月都有两三万块。高大爷这才放心,同意用房产证抵押借款280万元

 

于是,在小王的带领下,高大爷称儿子做生意缺钱,前往公证处办理了借款合同、委托书公证。借款一到账,便由小王带走“进行理财”。

 

最初,孙大爷真收到了每月三万多的高息回报。但三个月后,小王突然断了联系。到了约定返利的日子,高大爷也并没等到相应金额进账。

 

高大爷急得犯了高血压,硬挺着去找孙阿姨,才发现孙阿姨也如热锅上的蚂蚁,同样在疯狂联系小王。

 

二人心里一沉,马上来到理财公司,才发现昔日看似风生水起的地方,早已人去楼空

 

那些高收益零风险的承诺、业务员小王、交出去的几百万现金……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公证处白纸黑字的房屋抵押,和后来天天上门要债的债主,却真真儿摆在两位老人面前。

 

最终,因高大爷、孙阿姨到期未还欠款,债主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了借款合同。高大爷与孙阿姨各自的房产,均遭拍卖抵押。 


提示



请记住,谁向你咬死“高收益零风险”,谁就是骗子。 


想想看,即使是银行存款,也不会给你表示绝对的保本保收益;连最安全的国债都有风险,更何况是这些不明来路的投资产品。


但一些风险厌恶、保守投资者很在意投资的本金安全。于是,骗子们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




03

忌盲目跟风!“区块链”云云太唬人


最近两年,在广东等重点沿海侨乡,出现了许多以”区块链“命名的社群。这些社群成员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发起人具有明显的商业目的。


比如,一些社群的组织者明确要求,加入区块链研习社需要加纳费用,多的数千元,少的数百元,只有缴纳会员费,才能参与到这些社群的学习和讨论之中。


参与其中的成员表示,乐于加入,是因为看好它的未来——


被“区块链”等一新兴概念唬住的人不在少数


一些骗子打着类似旗号,将理财骗局包装成商业项目,通过向受骗者收取合作费用、层层招商,将“区块链”这一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粉饰成了可以实实在在收获现金的平台。


而最容易上当的,正是当前社会中在寻求投资项目、希望购买原始股份,具有创业和理财心态的人


提示


区块链技术在专业技术、执法部门和权威人士的眼中,目前依然处于一个面临法律空白、实用性无法落地的概念性事物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你觉得一个产品可以躺着赚钱,

 你的钱袋子,可能已经被人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