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中国留学生真实遭遇 为什么没有美国朋友


我第一次见到杨金凯(音)时,离他登机赴美只剩两天。金凯从没出过国,但他早就为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Korbin,幻想着即将开始的生活大冒险。

“应该会很有意思,”他说,“我会交很多美国朋友,说不定还能交个美国女朋友。”他瞥了父亲一眼:“甚至还能有一把枪。”这个夏天,为了提高英语,Korbin一直在热心地追美剧《犯罪心理》。为了让Korbin从竞争激烈的中国教育体制中解脱出来,杨爸爸已经在一家留学机构花了近4万美元。在该机构的帮助下,Korbin被密歇根州的一所公立高中录取。杨家的最终目标是让Korbin上美国的名牌大学,而他即将入读的高中——牛津,光校名就让人心生向往。尽管此牛津只是一个位于底特律北面的小镇,与英国的牛津大学没有一丁点关系,但Korbin说:“我爸对牛津的文凭还是很买账的。”

到牛津后的最初几天里,Korbin惊讶于这里的天之蓝,也惊讶于这里竟然没有摩天大楼。看了那么多美剧后,他总以为美国的任何地方都和纽约(专题)一样。然而,人口仅3500人的牛津镇,除了一条主街和有百年历史的店面,就只有矿场和马厩、木屋住宅区,以及只有一家中餐馆的商业区。


Korbin的寄宿家庭住在一条枝叶繁茂的巷子里,车道上有两个篮球架,屋后还有一张蹦床。Korbin突然之间就有了四个美国兄妹,他还管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叫“妈妈”。“爸爸”是汽车厂的工程师,他所在的汽车产业刚在上一轮经济衰退中削减了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Korbin沉浸于他的美式生活中:橄榄球比赛、仓储式商场,以及有一支摇滚乐队的基督教堂。在他的美国大冒险中,很少单枪匹马。




密歇根州已成为想上美国公立高中的中国留学生(专题)们的最爱,十多名来自沈阳的孩子就住在附近。牛津镇也迎来了Korbin和另外23名学生,因为他们项目的代理机构BCC国际教育集团与牛津高中有合作关系。还有另外19名学生,是北京的为明教育集团带来的。这两群孩子交集不多,因为为明的大部分学生都住在罗彻斯特学院的宿舍里。罗彻斯特是一所基督教文理学院,距离牛津镇半小时车程。Korbin为自己能住在美国人家中而庆幸。

在牛津镇,即便是在中产家庭出身的孩子们中间,中国孩子的到来也引发了他们的嫉妒,甚至愤恨。因为中国孩子会显摆自己不同版本的iPhone新机(Korbin只有一款),男孩们随身携带数百美元现金,每天轮换着穿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的运动鞋——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orbin的同屋Oscar同样来自中国,喜欢谈论他父亲的豪车车队,还花数千美金购买笔记本电脑。交美国朋友并不像Korbin预想的那么容易。在拥有1845名学生的牛津高中,中国孩子通常聚在一起说中文。Korbin想跟他的美国同学交流,但每次尝试,总会因为无法理解对话背后隐藏的文化含义,或听不懂俚语而宣告失败。


尽管如此,Korbin并没有放弃,他对全班同学说:“我是个中国男孩,但是想交美国朋友。这是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返校舞会也许是他最好的机会。他在迪斯科球灯光的映照下穿过房间,邀请一个女孩跳舞,姑娘笑着婉拒。他又邀请另一个姑娘,又被拒了。最后,在邀请第三位的时候终于成功了——舒缓的音乐响起,跳舞的人们成双成对,Korbin却迈不开腿,也不知道两只手该往哪儿放。“我完全僵住了。”他说。女孩丢下Korbin,回到自己朋友那儿,她不知道一个中国男孩能否在美国找到立足之地。


当Korbin的音乐欣赏课上到一半时,牛津高中的高音喇叭响了。“安全封锁演习!一名武装入侵者已进入校园!”Korbin的同学们从座位上跳出来,伏下身子冲向门口。Korbin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虽然他的英语有所提高,但词汇量还是有限,学校的广播对他来说是个挑战。他习惯了教室里时不时响起的摇滚乐,但这一次广播的语气很严肃。“老师,保护好你的学生!”当音乐老师把每个人都带到隔壁的女生洗手间时,Korbin更加困惑了。“快点!”她大叫。Korbin一进入洗手间的隔间,老师就锁上了门。他们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直到演习结束。

后来,Korbin笑着谈起这件事。他忘了妈妈最开始的担忧——枪支、骚乱、学校枪击(专题)事件,差点让他失去了在美国学习的机会。爸爸为了向妈妈保证儿子生活的地方足够安全,甚至先行考察了一遍美国。而Korbin在牛津所面临的唯一危险,其实来自他的“美国朋友们”。

一天,一群吊儿郎当的运动员学生让Korbin和他们一起进男生洗手间,让他试了试电子烟。这个邀请对于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他很高兴和美国同学打成一片。这些同学向他灌输“酷孩子从不学习”,从那以后,全A学生Korbin就放松了他的学业。他开始练习举重,盼着练出点肌肉以吸引女孩子。